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把握时代脉搏,老牌专业焕发新生机

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作者:高涵时间:2022-06-06浏览次数:

“软件工程专业”是人工智能学院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窗口,也是自治区优势特色工科专业,伴随着科技繁荣发展的浪潮,报考学生逐年增加,对软硬件教学条件、课程体系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软件工程系加速推进教学改革,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格局,形成校企育人合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教学科研融合,强化教学促进科研,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聚焦内涵建设 老牌专业固根基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工程技术及应用知识;初步具有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基本形成工程创新意识及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具备终身学习和就业竞争力的软件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学院注重打造高质量实践教学环境,切实夯实专业基础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室建立于2012年,现有实验面积618平方米,仪器设备台件数655台,设备总值约415.6万元。软件工程实验室下设程序设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室、软件综合实训室、创新实验室。

软件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有关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技术性、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平台。软件工程实验室承担的实验课程主要有计算机高级语言(一)(C++)、计算机高级语言(二)JAVA、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工程导论、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构造、软件测试、网络编程、软件设计模式、移动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游戏设计等。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全方位引进人才。软件工程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共有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9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7人;博士1人,硕士6人。正高职称人数占总人数11%,副高职称人数占78%。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和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设置。专业必修课为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则突出专业方向性和特色。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导论、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构造、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等。

注入改革活水 老牌专业焕生机

在夯实专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格局,形成校企育人合力,进一步深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在南宁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指导下,华为-南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与我院开展深入合作,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入华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华为云底座+特色软开实验室、优训营、微认证、双师培养等形式,构筑广西民族大学“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解决方案。

经过与校企间的相互磨合与深入实践,软件工程专业在悄然间迸发出全新活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创新中心联合青软集团为广西民族大学软件相关专业教师提供了自动化教学工具和实验环境,让实验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和实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多维度监控与全方位学习质量分析,老师可以更好地把控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保证以及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与创新中心达成合作,通过搭建真实产业开发环境和输送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软件开发实训教学。基于项目管理、代码托管、代码检查、编译构建、CloudIDE云上编程等功能,在平台+内容+服务的人才培养综合解决方案的加持下,实现场景化教学及实验,助力特色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目前,软件工程系已拥有12门软件工程相关课程资源、9个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我校26位教师使用“U+新工科智慧云平台”开展专业课与实训实践教学,线上创建课程8门,覆盖学生近300人。

整合有效资源 老牌专业上台阶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学院的老牌软件工程专业与时俱进,在一次次量变中达到了质变,实现了完美蜕变。积极与一线企业形成合力培养人才,推进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引进有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担负起对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格局,为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开展项目实践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大数据企业级实践教学能力。

针对2020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了为期16天的华为人才云优训营+微认证课程。项目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管理、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等课程综合进行设计,具体围绕“敏捷开发&DevOps理念”“企业是如何开发Web应用”等内容进行实施。不仅能让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了解如何通过敏捷开发、微服务,实现应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活动结束后,56名同学通过了华为微认证考试,通过率高达100%。

针对20位专业教师实践展开《基于Hadoop平台的电信客服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项目的培训。整个实训项目被拆分为若干个任务,工程师通过“U+新工科智慧云平台”下发每项任务,利用华为云沙箱自定义搭建开发环境,通过前沿大数据体系架构开展项目实践,提升教师队伍大数据企业级实践教学能力。

融合教学科研 老牌专业谱新篇

软件工程系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教研、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积极探索知识向能力转化新途径,将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带入课堂实践教学中,强调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建设智能信息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将科研、教学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邀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业界首部公司的工程师和架构师与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开拓了学生的科研视野;将金蝶、用友等行业大型软件公司工程师请进校园,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教师充分将软件项目开发与理论授课相结合,在《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架构设计》《课程设计》等多门课程中采用团队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软件工程系教师充分发挥服务产业的积极动能,近年来承接了公安厅、移动运营商等社会企业单位的多项横向项目。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工程实践机会和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经验。项目的实施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项目相关的产出成果在“挑战杯”“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屡获嘉奖。(编辑:钟毓灵 校对: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