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笃学不怠,春晖四方初心不改——访文学院张景霓教授

来源:文学院 作者:刘芯时间:2022-07-04浏览次数:

沃野千里,晨霭漠漠,深深浅浅的足迹遍布高山、遍布田野,最终在民大驻足停留。玉壶存冰心,存的是精勤求学的一片真心;朱笔写师魂,写的是坚守初心的师德之魂,她就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景霓。

笃志不倦,学海无涯

1981年,张景霓考入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今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学习,据她回忆,那时在中文系学习,接触到了浩瀚的文学知识,中国古典文献的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她。年轻的张景霓被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论语》《左传》优美、深邃、意味悠长的句子吸引,从此走上学习中国传统文献的道路,她的大学毕业论文《试论<左传>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被收入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选评》。1985年,张景霓大学毕业留校任古代汉语教师,她鼓起勇气给大学教材《古代汉语》的主编郭锡良教授写信,郭锡良很快给张景霓回信,并热情鼓励她继续学习,上好古代汉语课。

1996年,张景霓前往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在北大,她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课堂上的老师都是书上才能看到的著名学者,他们儒雅、谦逊又学识渊博。张景霓学习郭锡良亲自讲授的“《马氏文通》研读”课程,她每次上课前都按要求把书看完,准备好课堂上发言,她说:“跟着郭老师学习,既崇拜又忐忑,生怕错过了老师讲的知识点,也怕落后于同学们。”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发表意见的学习模式让张景霓感受到了“一页一页读书”的魅力,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和字斟句酌的读书方法为张景霓在学习的路上打开了一扇窗。

2001年,张景霓到中央民族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戴庆厦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上卓有成就,在他的指导下,张景霓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逐渐深入。2002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张景霓如愿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的博士研究生。

戴庆厦对科研一丝不苟,兼具全局思想和使命担当。他把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当成研究的出发点,指导张景霓从保护民族语言的角度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并严谨、认真、细致地指导她的论文写作。“博士毕业后,老师成了灵魂的陪伴,即使老师不在身边,也可以随时感受到老师的教诲。”做学问高瞻远瞩,对学生关怀备至,这是张景霓对导师的评价,而这些精神品质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张老师的为师为学,敦促着她在教书育人中一路向前。20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张伟芳说:“张景霓老师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有力量的女性。在生活中,她优雅美丽,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永远年轻有活力;在学术道路上,她不断探索求新,从未间断脚步,令人敬佩。”

致知力行,砥志研思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使用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大背景下,2004年,张景霓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广西濒危语言个案研究”并负责子课题“毛南语研究”的研究工作。那时,戴庆厦亲自到广西带着还在读博的张景霓在环江县调研。环江县是毛南族主要聚居地,全县有72个毛南族聚居村,6.45万毛南族人口,全国约70%的毛南族群众集中居住在这里。在调查中,戴庆厦和张景霓都注意到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当地,毛南语依然是毛南族老中青三代人的通用语言,毛南语依旧保持着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毛南语使用人口少将其定义为“濒危语言”,但毛南语在环江县并没有行将灭绝的迹象。

戴庆厦和张景霓当时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现象存在着理论上的空白,他们以此为切入点,于2006年发表论文《濒危语言与衰变语言――毛南语语言活力分析》,之后又出版专著《毛南语动词研究》。《毛南语动词研究》在“濒危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衰变语言”的理论,认为濒危语言还可以继续细分为“濒危语言”和“衰变语言”,为探索濒危语言的规律和制定濒危语言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支持。

2014年,张景霓到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做访问学者,向著名语言学家黄正德教授学习句法学、句法语义研究,还向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学习普遍语法理论。在哈佛大学,她用广西的毛南语、仫佬语作为语言样本进行句法研究,2015年回国后即以毛南语语法研究为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张景霓获得了她主持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南语参考语法研究”。

2015年至2021年,张景霓参与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主要承担对柳州方言、融水水语、三江壮语和桂平壮语四种语言保护工程,按照统一的工作要求和技术规范,用笔录和摄录的方式对各语言的词汇和对话交流、戏曲、故事等进行调查、采录、整理和加工,累计记录了一万多词条和语法条目,录制一万二千多条音视频。

深耕教学,春风化雨

张景霓留校从教37年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通过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再学习,她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一步走来,2020年晋升为二级教授。

近年来,除了给本科生授课,张景霓也在加强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她时常带领学生到广西各地县乡村调研,指导学生参与高级别科研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空间的同时会对其错误进行修正和指明方向。“听课可以听五六次,读书可以读几十遍,做过的事情可以重复做。”张景霓认为,学而时习之,将学习与复习有机结合,才能从已有的知识中挖掘到更多的感悟。

张景霓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杨根增,在写论文时内容标题时常互不相符,为此她着重加强对杨根增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训练,指导他扩大阅读,并对他的每篇论文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在张景霓的指导下,杨根增逐渐成长,研究生毕业时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考试并进入复试,但遗憾落选,于是他去到中学做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获得“教学新秀”“台州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在2019年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张景霓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启发和信心,她对学生的关爱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她鼓励学生保持敢于去做,敢于尝试的精神。2019级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生张霄博回忆在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张老师温柔而接纳的眼神、充满笑意的面容给予她很大的勇气,让她在紧张的时刻获得一股安心的力量,自此便下定决心要争取做张老师的学生。“记得去年开题之前,因为临时换题比较焦虑,老师坚定地说:‘你说别的可以,但说不能做,这不行!’在这内心紧张焦灼的时刻,导师的话语像一股镇定剂一样注入我的心底。”

立学立身,常育新人。张景霓扎根广西民大,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从未改变,用爱和光笼罩更多年轻人,引领莘莘学子在前进路上一往无前。值此70周年校庆,张景霓真挚地祝福民大旧貌换新颜,聚力再出发,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为引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征程上勇攀高峰、再创佳绩。(编辑:周佩彬 校对:秦浩铭)